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

保障與理財的平行與交集

常常聽保險員介紹投資型保單,看多了、聽多了、愈發明白自己不適合從事保險業,因為說不出口,說不出投資型保單的好。

沒事常常看房子,以看房子為樂趣,就常常聽房仲營業員說的天花亂醉,也就發現自己不適合到房仲業上班(已有房仲營業員證照),因為真的很難找到好房子而房價是合理了。

或說,保單的好壞在於投保人需求的不同,沒有好壞之別,但營業員常是針對獎金業績得多寡,只說優點、不說缺點。或是營業員自己也不夠專業了解,就想有一份薪水,到處尋找人情保單、人頭業績。房仲業也一樣,面對買賣雙方用不同的虛假出價欺瞞方法層出不窮。
當然投保者、投資者、該負最大責任。凡事靠別人而自己卻不願意多看、多聽、多研究就想坐享其成,因一個【貪】字而起,才會有「雷曼連動債」」及「股市二萬點」的名詞。

女性的生命過程一路走來,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幸運,【幸運】兩個字背後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勞心與努力,幸運這人生中的判斷與決定還沒發生過後悔,也許應該說「女性的生命過程,應該學習擔當起可擔當的重量,而不強求」。

二十年前,一家四口台北居大不易,而先生又常常開車出去,一夜未歸,心理總是莫名的恐懼,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保險,總想一份保單總是一份保障,當然,就在人情保單下買了保險,也因此開始對有關【錢】的任何資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我發現我的保單是屬於儲蓄型保單,但在保障與理財的平衡上繳完20年卻不是最大受益,而是在繳完9年辦繳清保險,才可以得到最大的財務運用。

100萬的保障,終身壽險,每年8萬5,繳了20年共繳了170萬。20年後每年可領10萬,終生保障100萬(做古後子女領回100萬)。但我選擇繳了9年共76萬5,做繳清保單不再繳費,保障變成80萬。20年後的今天,領回80萬現金及保有80萬終身壽險(做古後子女再領回80萬)。我將80萬現金,買了一間套房,年收租約9至10萬之間(買了約半年市價已漲到120萬以上),用每年租金其中的3萬再投保我和先生兩人的終生醫療,每人各250萬,其餘7萬可以本利還15年養屋養一間100萬的房子(全額貸款)然後又收租金然後再養一間屋然後又收租金然後再養一間屋(哇!一直循環會不會太多房子了~我太異想天開嗎?)。這中間的差異單從保單看除了壽險保額少了20萬外得到的利益卻多更多財務的應用,這應是最沒有負擔的分配了。

大家都知道保險保障很重要,但20年前的保單,因當時的利率高,所以保單相對好太多,現在的保單真的找不到任何有利可圖的內容。很多朋友羨慕我在孩子小的時候,買了一份投資報酬率5%的保單(目前銀行年定存利率不到1%)內容是孩子一歲到二十歲,每年繳10萬繳20年共200萬,20年間每2年領回6萬,共領回60萬。孩子滿20歲,父母應該50歲退休年紀,每年領回12萬,兩個孩子兩份保單,以住鄉下父母兩人當做每年生活飲食24萬應該是足夠的。如果到父母80歲做古,孩子也到退休50歲的年紀,繼續領到做古,孫子最終一次領回350萬。(不要羨慕同樣的投資金額還有更好投資理財回報方法)

其實後來我發現,以投資加保障觀念來看,不要用儲蓄型保單來買,應該還有更好的方式。保障是有能力的人付出,讓沒能力的人得到保障。而保障的方法不外乎投保或投資理財。很多人說生吃都不夠哪有錢理財?! 理財的名詞不是給有錢人用的,有錢人的錢夠多;夠吃三代,哪需要管到第四代!沒錢的就沒錢吃飽需要救助哪來保險理財!但是有薪資有能力工作最需要的是醫療保障加理財,俗話說:你不理財,財就不理你。當然我並不贊成借錢是高尚的行為,但是不缺錢就不用信卡卻是錯誤的行為!因為不使用信用卡就沒有信用評等,一個沒有良好信用評等的人應該也很難成為投資理財高手。


不同理財方法可以有相同的效果,但也可以有天壤差別.我們可以從前面的保單算起,來做比較.
以保額100萬,每年保費10萬,繳20年.20年間,每2年領回6萬,所以20年共繳費140萬.這期間保障100萬.20年後繳費期滿,保單變成350萬+140萬(所繳總保費),每年領回12萬,直到身故,子女再領回490萬+紅利共約580萬為止(國泰雙囍早期保費).
  另外方法是<買對房子>養屋當包租公包租婆.
買350萬的房子,全額貸款,以利率3%(目前銀行貸款利率1.53%上下)計算(每年應付利息10萬)本金+利息還,20年還清(擁有350萬的房子),年約付20萬.但房子出租(以南部出租報酬約可以收到19萬以上)姑且以年收租14萬計算,20年後結算,共付出120萬.當然20年後的增值性,就要看買在哪裡?如果是南部,可能會從豪宅變空屋,再到收不到租金(因為20年後房子也舊了).以桃園以北,目前就有如此的案例了!當然買屋三大原則還是,地點;地點;地點.
兩相對照,保險很重要,理財不一定只有保險,股票要有閒;有錢;有膽識;才能致富.房地產是個不錯的選擇,但前提是,你要有良好信用評等,買屋是不用出錢的,而且還是很好的儲蓄工具.
  你知道各家保險公司,收了保費;付保險理賠,還能賺大錢.都是如何賺來的嗎?哪一家不是在台北信義商圈有地有樓,那不都是用時間與地產換來的嗎? 



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

撞了牆才知道轉彎

         日子在晴時多雲偶陣雨中度過,五年來家庭的經濟慢慢進昇到,有點奢侈又豪華不足;有點浪費又欲望不滿。古云:「三十而立」之時,先生被另一家唱片公司高薪挖角到大陸拓展,以為錢途一片大好,結果公司卻在半年後剎羽而歸,宣布解散。原本高高在上唱片公司經理,榮耀被挖角,卻淪落到失業的地步,根本沒有勇氣再留在娛樂圈。我心裡一則歡喜一則憂,喜的是先生離開了這花花綠綠的娛樂圈,畢竟在染缸中出汙泥是一種奢求;憂的是,往後家中的經濟該如何是好。

        先生是個聰明人,本性算是個責任心重,願意和我商量,接下來路該怎走,我總想夫妻一起努力的事業才能永恆,上班領薪致富是杯水車薪,但是做一個商人,除了膽識;身段要低外;最重要的當然是資金。住在台北每個月一家四口最低到隨意(不是奢華)的開銷要5~12萬(根據我記帳的明細),即使沒有收入,這筆生活費也勢必要花,以每年50萬的開銷(在台北以當年物價指數有兩個小孩已是非常刻苦了),三年就是150萬,如果將三年的生活費拿來創業,三年後即使賠光,至少賺了三年的生活,與三年的經驗。當然,如果創業成功賺回來的就不只三年了。

        常言道:管帳的不會賺錢,只有賠錢的份。所以先生把每月薪水加外快,全部交給我,就看我如何把錢變大了。我哪有神通廣大本領,每天我和孩子,三人三餐,只有白飯、清粥加魯蛋而已,總希望把貸款還清。因為我常對孩子說:「借錢是人生負債的開始。」,這幾年除了還清了貸款外,順應了房地產的爆起前,買了另一間房,賣了它,淨賺的部分,就剛好是和先生商量好的「創業基金」。誰說的: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那個女人。而那個女人一定都要跟錢有關嗎?何苦為難女人。

        我常對自己說:「寧願吃苦一陣子,也不要辛苦一輩子。」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。」而不是,等到撞牆才想要轉彎,通常已是粉身碎骨了。

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

婚姻中的徬徨

         匆促的婚姻常讓我感到內疚,對先生的抱歉與感恩,畢竟讓一個一無所有的25歲男生,負責一個家庭是多麼的殘忍,但也感恩他對我的包容。直到一年後我懷孕了,才了解到世間的一切,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容易。

        婚後一年因為懷孕,準備提出辭呈,卻因為公司老闆異動而遭到裁員,順勢在家待產,先生也因升遷座上唱片公司經理的位置,開始生活習性有了改變,首先是先生早出晚歸連假日也一樣,說是工作忙,然後會支付一萬到三萬不等的所謂活動酬勞(安排歌手出席活動經紀人的酬勞)。

        一直到孩子出生後先生索性就常常一夜未歸,卻連一通電話報平安也沒有。我明知道也許自己多慮了,但活動場所需要到通霄嗎?活動場所連電話也沒有嗎?日子久了,女人的敏感知道先生應該有外遇了。每當從黑夜等到天明時,我反覆地問自己,這是我選擇的婚姻,老公是自己挑的,我可以抉擇沒有戀愛進入婚姻,卻不該剝奪先生的人生,他還年輕,感情世界或情慾的慾望,才剛開始有資格去追求,去體驗,我該對他放手嗎?如果我放手,那孩子怎辦?反覆再反覆的思考,一樣做著一般人的選擇就是「等」,等孩子大了,再離開。或者先生可以安排好孩子,讓我離開,我不怕孤獨,我喜歡孤獨,經過無數次的溝通,男人信守的原則,就是打死不承認有外遇,然後乖幾天,然後又故態復發。

        我再次回到自閉的世界,我害怕接觸外界,我怕別人笑我選擇婚姻,卻落到夜夜哭泣,我怕讓父母知道只會帶給自己更多的責備及對先生的不諒解,畢竟錯的是我,不是先生,但是我卻不知道到底真正錯在哪裡!

        逆境中使人成長,在自閉的世界裡,重回學校把大學學分修完(原三專廣播電視科);拼命的吸收財經知識,努力觀察社會局勢及教育的方向(養成習慣後,讓我在創業時得到幫助),然後不斷的寫信給先生看,我認為婚姻有未來不是只有感情,必須有心想要成長,現有的高薪不一定是永遠,準備好應付未來才有機會。聰明的男人,不會捨棄一個有智慧的女人,除非他不聰明。      

    PS:高先生表態,當初也許阿貓阿狗我都嫁,所以也感激我撿到他那隻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鼠,應驗了『老鼠入牛角穩達達』

匆忙的婚姻

         1985年5月突然驚覺2個月後大專畢業(世新廣播電視)自己就不再是學生了,很多同學期待畢業就業,但我卻開始感到徬徨,徬徨畢業後該往哪條路走,走入職場做個小職員混日子,或做個所謂女強人,有一番所成,但我行嗎?那走入婚姻呢?走入婚姻做個小女人讓老公養?那必須找人嫁,嫁誰呢?

        回憶起小時候,老師常常要學生寫的作文題目是:「我的志願」。有人要當醫生;有人要當老師;有人要做藝術家,總括都是甚麼「師」什麼「家,」就是找不到像我所選的,做個「賢妻良母」。課本裡教的是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在家「相夫教子」是好典範,但是我總覺得卻應該是另一層面才對。

        許多學者研究報告認為,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人格特質,我的原生家庭,是男尊女卑,是重男輕女,所以我選擇了「賢妻良母」,是可想而知的,但,不是的,不是這樣的。「賢妻」定義不應是如我母,(夫未食不食,以服侍先生為己任)。應該是進得了廚房;出得了廳堂,內外皆宜才是。「良母」更是難為,孩子一生的成長,為人母應該都須參與,而且要更高的知識領域又或者能駕馭於引導往對的方向的本事。這樣的「賢妻良母」應該是難的。我不想重複我原生家庭的模式(自閉的成長中有論述),也不想回到我原生家庭的角色,我想要有自己的路,我相信我能。那麼我應該選擇嫁人,為了逃離我的原生家庭,結婚是唯一的快速脫逃的途徑。對!我嚮往擁有自己的家,自己能掌控塑造的家。

        所以,畢業就要把自己嫁掉,嫁給誰?要什條件?背景家世、經濟能力、長相俊醜、或者有需要感情的培養,這種種都不是我在意的,我的設定是1.不嫁長子(老二哲學在創業篇中另有論述),2.要有社會經驗,且吃過苦。這點很難拿捏,因為,吃苦的社會經驗如果不是年紀很大,就是學歷不高,要嘛!絕對不是豪門之家(有誰不立志嫁入豪門)。3.不要帥(人多的地方不要去)。4.能夠溝通。溝通是「聽某嘴大富貴」,要不然就是要有好的口才跟邏輯概念說服我。

        可是,茫茫人海,何處找郎君。也許上帝真的聽到了我的祈禱,讓我遇見了現在的老公,年齡25(大我一歲),排行老三,沒錢、無存款、更無家產、父亡母病,16歲國中畢業(兄弟間學歷最高可見家裡很窮)開始賺錢養家(目前新加坡管理學院畢)。遇見時覺得他和4年前的我一樣很聳又土,但開口談吐卻有另一番層次,當下有「應嫁此人」的衝動,也忘了所謂的愛情與麵包這回事,我一味的堅信「愛情」可以培養「麵包」可以努力。家人愈反對,我愈堅持,只有高先生(我老公)好像旁觀者,也默默接受,我視他為救世主,視他為恩人,就這樣糊里糊塗在畢業後的當年把自己嫁掉了。

        結婚,原以為是自己的事,可卻是家裡的大事,也是苦日子的開始。我能夠瞭解父母心裡視我為掌上明珠,可行為現實上深根地固認為女兒、女婿是外人。既是如此,只要父母的能力所及我應該帶著我的嫁妝,揮揮衣袖才對。嫁妝可以選,要房子(自備款三成)或要車子,當然我不會笨到選車子,但是除了房子,甚麼都沒有、沒有電視、沒有冰箱、沒有冷氣,只有空空的房子。房子現金部分外,其餘貸款140萬,當年的貸款利率是11%每個月還款要14000左右,先生薪資14000全部繳房貸,我的薪資6000用來過生活,心裡盤算著,扣除水電管理費每天的花費不能超過100元,早餐沒吃,中午一碗陽春麵或豬血糕20元,晚上和先生就有限的80元中度過。先生把薪資全部交給我,那午餐怎辦?他只淡淡說:「別擔心,我很好!」(原來他午餐海陸空超豪華,晚餐還沒消化)這樣的日子我卻過的愉快與滿足。

        當然,回首想想這樣的我,並不一定是對的,對的,是我的幸運。不對的,是上帝還沒懲罰我。 

   




   

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

有你真好!台灣!

 
        記憶中,小學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,就是:台灣人很媚外。我不知這觀念從何而來,只是它很深刻映在我的腦海中。漸漸的生活周遭遇到外國人,就會不自覺的抬頭挺胸;或是聽說誰、誰、是ABC的,將馬上讓自己露出一付習以為常的表情,很清楚想表達:我是台灣人,但我不媚外。
  在求學階段英文成績不理想,會安慰自己:不媚外英文不必太好。直到出了國,才知道,英文好不好跟(媚外)完全沒有關係,只有跟生活息息相關,他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罷了。當然英文好不好,也不會影響台灣人,在國外給人素質好壞的判斷(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有論述)。
  可是,漸漸的,心情卻越來越沈重。
  每個父母都知道語言的重要,從小要孩子補英文;有錢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國外或全家移民,賺錢的工具在台灣,消費卻在國外。當有任何身體不適就回台使用健保,很多訊息讓我們知道國外醫療的緩慢與遲鈍,除了造成台灣健保的消耗也加快人民的負擔和健保破產的腳步。
        成功的商人把工廠移到大陸,在台灣賺的錢投資大陸,失敗的回來一無所有、成功的在大陸置產落地生根,本是無可厚非,可是台灣失業勞工黃金年紀的奉獻與年長健保的高漲,將情何以堪。
  媒體報導台灣上流社會的高消費,有的是LV、賓士、是台灣的經濟奇蹟,可是,台灣的經濟卻不斷的外流,就好像一個家庭的財務,沒有開源哪來節流,更何況談不上節流還更加浪費。
  中樂透的;因土地開發賣農地的;動不動以億計算;偶像藝人表演拍廣告賺錢容易,帶孩子移民海外;公司老闆做假帳聲請上市,以股票換鈔票;掏空公司或銀行超貸,資金外流。在在無法讓人理解,台灣人怎麼了!這也是【媚外】的一環嗎?
  無論離開的也好;留下的也好;每到午夜夢迴,我們是不是該想想:台灣給了我什麼?我需要倚靠台灣什麼?如果沒有了台灣,我們將失去什麼?而能忍受嗎?
   當我曾經移居國外那幾年,常常反問自己:「這樣對嗎?」, 雖然自己沒有昧著良心,有不良做為。確帶著愧疚過日子,台灣是我成長的地方,台灣是成就我有機會看看外面的世界。日子久了依然呼喚我,讓我不斷的產生心悸,無法解脫,直到回國才不藥而癒。原來思鄉的情欲是如此濃烈。 只能說:台灣!有你真好!
   

一個成功與否的作品

        每一個做父母的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,從在乎孩子喝不喝奶開始、在乎孩子走路比人家早、說話比人家晚、在乎孩子寫字有沒有比人家好、成績有沒有比人家高、英文有沒有比人家強、才藝各科有沒有比別人都行、到用「比」這個字,必須歷經多少心路才能有所感觸!

        當我的兒子出生後,並不是重男輕女情結,而是覺得在社會價值觀裡,男孩子的責任,總該比女孩子有些許不同吧!但是,在還沒開始不同前,他就已經不同了。

        我對兒子與女兒的教育態度,雖然一樣,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。小時候兒子很慢會講話及走路;女兒卻很早,兒子不太好動;女兒卻活潑亂跳,兒子吃飯快;女兒卻一頓飯吃半天。到了上小學,兒子調皮搗蛋;小聰明,聯絡本作業三條少抄兩條,就只做一條,更不用說成績,常常拿進步獎也算安慰了。而女兒在家像條龍、出外像條蟲,成績樣樣拿第一。只是兒子問的問題,女兒不會問;女兒問的問題,兒子不用問。

        漸漸的,我發現孩子在學習上,有自己獨特的取向,記憶力的好壞,及智商的高低,很難用成績好壞來判定。成績的好壞,也無法決定一生的成就與快樂。

        我總認為,人生定論,是活得精彩;活得愉快,再決定活得長壽。當我的女兒在書本中找到樂趣,自然成績表現將回報給他鼓勵。當我的兒子喜歡探索環境,就需要有人引導他轉向書本上尋找答案。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達爾文的進化論,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。我只從最原始的「生存」兩個字教起。當我們生不出小孩時,期盼生男生女都好;當我們孩子重病時,期盼健康就好;當我們孩子考零分時,期盼有分就好;考九十九分時,卻含恨如果一百不是更好。而忘了那最原始的「生存」兩個字。

        我的兒子幼兒時不懂危險,但遇到危險本能會手抓緊不放。孩子漸大會失去本能,就必須靠經歷與學習求生存,小時摸過燙,才知怕燙;撞過痛,才知怕撞,長大點,經歷生活觀察與模仿,開始知道如何揣摩上意才有糖吃,到了進入學校,從小學、中學、高中到大學,我必須無時無刻,提醒;引導所謂生存的本意,為自己的行為與決定負責才是生存的價值。

        先生常常責備我不管教孩子,我總認為,幫不上忙的無法管起。孩子的功課我無法幫他讀;孩子的才藝興趣我無法幫他學;幫他練;孩子未來的工作我無法幫他找;幫他上;即時到了成家立業,我也只能看著,期待孩子快樂。孩子的人生沒有人可以幫他決定。  

        那麼,我問問我自己,我對我的孩子認定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,每一件成功的作品應該是渾然天成的,再加上畫龍點睛。而我只希望做那位畫龍點睛的人。
  



  

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

學生照